隨筆台灣日子
寒假去崎頂圖書館借書時,帶回了這本以短文形式呈現的小品集
看到它的書名並沒有特別想到是外國人所著
那時只是好奇作者會用甚麼觀點切入描摹台灣,並希望是傳統文藝方面
最近對民俗氣氛的事物很有興趣,可能是因為春節吧
台灣人寫外國人,外國人寫台灣人
這種異國文化碰撞的題材非常常見
不只是異己的比較令人感興趣,甚至外國人看其他國家的觀點也讓人饒富趣味
像是美國女子嫁到法國的生活記實就看過了兩本
分別是《法國吐司》和《愛在巴黎午餐時》
沒想到敘述的氛圍還真的如出一轍,閱讀時常常有種原來法國人真的會這樣想呀的感覺
這種題材閱讀起來輕鬆沒負擔,適合偶爾翻上個一兩篇
而且大多數的人都會有興趣
會好奇外國人和我們有哪些價值觀不同?
他們又是怎麼看待我們的國家的呢?
對中文的分析
不過本書真正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不是翻譯作品
是一位在台灣久居的日本人用中文著述的
最近偶爾會想,繁體字對外國人應當學習上會有很大的困難
畢竟它字體複雜又沒有邏輯
理論上也不能說沒有邏輯
但我們也是先學會寫字,再去分辨它們是象形、指示、會意、形聲...
好像有點本末倒置的感覺
更不能想像外國人會用這種方式學中文,學習新語言應該是應用導向
重點是我真的想不出中文的文法
作者說他找出了中文文法,還真想向他討教一下呢
作者對於俚語和一些常用語的闡釋令我覺得很新奇
吃飯皇帝大、摸蜊仔兼洗褲、有錢好辦事...
這些俗到我完全不會想多花任何一點心思去研究和分析的字句
他都道出了了他印象深刻的理由和摻和其中的文化成分
這種論點大概真的要異文化的人才能道出吧
讀起來頗新鮮
觀點
作者的許多觀點我很認同
像是多數台灣人重「博」而非「深」,常常自居專家
會強調社群的情感,動不動就說對方是自己人
探究各種價錢的合理性
對於他的讚美之詞也頗為感動
那是一種被肯定的喜悅
記敘的觀點切入夾雜很多個人觀點,很細緻
一定是一個非常用「心」過日子的人
不過文字創作者大多是對生活能有特別體悟的人吧
閱讀時會有種真想認識作者的衝動
後來看了【在台灣站起】木下諄一 - 日本 的影片
很多內容是書中提及的
意外發現他喜歡的咖啡館的品牌就是我平常喝的湛盧咖啡
(比較各種牌子後覺得湛盧的濾掛式咖啡最優質)
木下諄一比我想像中的年長
可能是他的文字比較年輕吧!
不知道會不會讀蒲公英之絮
也許有緣碰到會讀
但看了內文介紹覺得大致可以預測會得到甚麼,所以暫時不會有這個念頭
這算不算被作者所謂的「先知先覺」所害呢哈哈
不過就如作者所言日本人來台灣的三把刀是日文
作者本身最大的特色亦是久居台灣的日本人身分,很難不把這麼特殊的背景帶入作品
但這樣也很容易給作品相同的定位
不過我想他這個人本身也應當是位有趣、敏銳、值得敬重的人
很高興認識他
有時候要出走
才能了解回歸的可貴
剛體驗一個新文化容易陷入蜜月期
容易看到「不一樣」的光明面
容易去驚奇、感嘆
而試著以一個異鄉人的視角看待自己的文化
會發現很多習以為常的事物
擁有著超乎想像的價值
正因為置身之外
所以看得更清